全球热点评!一天亏损30亿,医院仍砸151亿美元进口医械,国产替代还要多久?
“一号难求”的三甲医院里,百姓看病并不便宜。随便一项检查少则三两百,多则上千,治疗大病基本要十几...
2023-05-08“一号难求”的三甲医院里,百姓看病并不便宜。随便一项检查 少则三两百 ,多则上千,治疗大病基本要 十几万起步 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但万万没想到,人满为患的公立医院竟还在“举债经营”。国家卫健委最新报告显示,2508家参加评比的三级公立医院中, 43.5%医疗机构处于亏损状态 。2022年全国医院更是亏了1万亿,相当于 每天少30亿 。
一边是老百姓“看病贵”,一边是公立医院巨额亏损,不少网友困惑:这钱到底花哪去了?
一、疯狂进口医疗设备,155亿美钞进外企“腰包”
从医院一些昂贵的检查项目中可见端倪。诊疗过程中,我们常听到的CT、超声影像、磁共振等医疗设备,基本依赖 通用电气、西门子、飞利浦 等进口医疗器械厂商。
以CT机为例,作为一种高精密仪器,涉及到十几万项专利,这种设备的设计和生产是极其繁琐的过程,以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仍有一定差距。
因此,我国的CT机基本依赖进口,外企向我国出口时更是随意涨价,同样一台几千万的机器, 在我国的价格比美国本土高2倍 。一旦设备故障,就必须花高价从海外请专家来修理。
据海关数据统计,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达155亿美元,进口规模仍以美日德三国为主。不仅包括大型医疗,进口排名前十的产品中,还涉及到各种手术仪器、人工器械、X射线管和心脏支架等。
曾有报道披露,三甲医院每年要花数十亿用于设备采购,而且 越好的医院,越喜欢进口的设备。
但 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 ,医院高价买进设备的费用大多还是分摊到患者头上。
调查显示,在北京部分三甲医院,若想进行一次肿瘤、心脏等的PET-CT项目,花费平均在 12000 左右,甚至更多昂贵的检查项目并 不在医保报销之列 。
病人“掏空腰包”、医院也是叫苦不迭,业内人士更是痛心疾首: 我们的医院都在给国外厂商打工 。
二、没钱没技术,国内医疗机构“苦叫连连”
国人的“救命钱”却被海外公司收割,国产品牌也曾想要突破困境。但起步较晚的中国,要想追赶国外厂商,除了技术积累之外, 专利和资金 也是难以逾越的 “大山”。
就拿大家熟知的助听器来说丹麦售价10万一套的助听器,内部就只有扩音器和芯,但由于专利限制,目前仅几家国外企业有权生产。
而在医药行业,一款新药物的研发往往需要斥资数十亿,还要承担研发失败的风险。以辉瑞为代表的几家医药巨头,为研发老年痴呆症的特效药狂砸数亿美元,却反响平平。
相反,以线粒体干预技术闻名的日企美吉野“另辟蹊径”,放弃传统靶向治疗,转而关注细胞线粒体能量供应。医学界早有共识,“线粒体稳态作为机体衰老的典型特征,是进行衰退干预的关键通路”。
依托更为成熟的老龄健康产业链,日企将专利成分缩醛磷脂、PQQ(传说中太岁物质)等融合制方,率先推出三效协同作用的逆衰补剂“脑怡维”。官网资料显示,该品核心物质可活化线粒体反应,通过补充细胞能量,优化记忆功能。
日产制品首次面世便登入东京银座、伊势丹等高级商场门店,后被国内京东看中商机,多次抛出“橄榄枝”后将其带入中国市场。
虽然日产“脑怡维”市场表现不错,但查看资料,单盒显示均月用量价格高达四位数,并非常人能轻易触达。
国内广阔的市场前景,却反倒让他人捷足先登。其实早在去年,中科大就已从一种特殊海鲜中提取出相关物质,证实其对脑部神经的优化作用,却因研发资金和技术难以维持,就此“搁浅”,不禁令人唏嘘。
三、“平价医疗”路漫长,自主创新待何时?
一台售价上千万的进口CT机,如若无法实现国产替代,那么患者必然会承担昂贵的检查费用,而这带来的不仅是百姓“看病贵”的问题,更是困扰国内医疗行业多年的难题。
更紧迫的是,国内医院已初现“破产潮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自口罩事件以来,全国已有2000多家民营医院倒闭。
无论是从CT机、核磁共振还是目前正被“卡脖”的芯片,“自主创新”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倒闭道路。但无论哪一种行业,若想获得成就,就必然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。整个医疗行业也需要进一步完善,才能满足百姓的期望。
来说说G3的这场比赛。首先,我要把G2送给湖人球迷的话,同样送给勇士球迷——就是“不要把一切都归结于...
2023-05-07今天再介绍几个快速有效清理电脑垃圾文件腾出磁盘空间的方法,给你的电脑加加速。第一、在键盘上按Windows+
2023-05-07